数字与劳动
在此,我思考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反抗以及劳动的经验诠释
意象作為理解工人意識的進路

啟發

建築工人詩歌:「远看工地像天堂,近看工地像银行,走进工地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取自《大工地上》)

虛幻的消費主體——市場關係下的公平交易——勞動關係中的壓制,工人的意識如何在這條軸線上轉化是我所關注的。而且,我還想探討這條軸線還可以繼續延伸到哪裡。

杜漢:「社會運動所涉及的,都遠遠不只是某種經濟利益與政治壓迫的工具問題,還涉及到社會利用文化資源與文化模式的方法問題」。(取自《行動者的歸來》)

葛蘭西:「任何一種歷史的行動只能由『人的集體』來完成。這一點預定要達成一種『文化—社會』的統一,在這種統一之下追求各種目的的分散願望在同樣的和統一的世界觀的基礎上,為了同一個目的而結合在一起。正因為這一切都會是這樣發生的…關於集體製造同樣的文化『氣候』的一般問題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取自《獄中札記》)

丘延亮:「JWM的工人們在一旦自身受到歧視—被拒付關廠年資補償—這件事被意識到後。他們即極力試圖“想搞清楚”(figure out)他們面對的景況,這個”想搞清楚”可絕不只是一個單向的”覺知”(cognitive)。這個過程包含了不同的指向性(directionalities),也躲不開各式各樣的顛覆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勢力和不同的定位間,持續的在進行著往復抗爭和拉鋸戰。」

「種種“符號”(sign)和”意象”(image)一再被發明,被囊括(appropiate)。它們取材於”傳統/文化”倉庫裡的陳貨散件,被匠心獨具的“拼湊”(brigolage)成新的武器和彈藥。」(取自《通識、另類現實觀與社會抗爭》)

柯司特:「具橫向連結又多元的網絡同時出現在網際網絡上和都市空間中,創造了「同在感/親密無間的連結」(togetherness)。這是運動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為彼此有一種親密無間的連結,人們才得以克服恐懼,發現希望。這種同在感並不足以成為社群,因為社群總是共享同一種價值觀,而這是要靠運動的過程來形成。大多數參與者都帶著自己的動機和目標來參與運動,在運動的實踐中發現彼此潛在的交集點。」

「為了懷有熱情及燃起希望,個體必須克服由迴避動機系統所帶來的負向情感:焦慮。焦慮是對外部威脅作出的回應,代表遭受威脅的個體無力掌控環境。因此焦慮會導致恐懼,並且癱瘓行動。在社會政治行為上,克服焦慮經常起因於另一個負面情感:憤怒。憤怒會隨著感受到不公義的行為,以及識別出該行為的肇事者而上升。神經學研究顯示,憤怒與冒險行為相關。一旦個體成功克服恐懼,就由正面情感接手,此時將以熱情激勵行動、以希望預期冒險行動的回報。」(取自《憤怒與希望》)

階級意識的形成需要先突破既有的文化霸權,而工人在此所運用的武器/彈藥是值得探討的主題。工人行動者如何用符號與意象理解自身處境,共享憤怒情緒,繼而如何可能創造同在感,形成階級意識?

社會運動研究的幾種視角

  1. 社會壓迫/衝突的結構
  2. 運動的社會情境、文化脈絡
  3. 運動的論述策略,集體論述的產生過程
  4. 社運者的策略與行動
  5. 受壓迫者的意識、意識轉化過程、對話過程